快捷搜索:  

中邦科研团队破解复粒稻遗传诡秘 为培育高产水稻供给新表面根蒂

"中邦科研团队破解复粒稻遗传诡秘 为培育高产水稻供给新表面根蒂,这篇新闻报道详尽,内容丰富,非常值得一读。 这篇报道的内容很有深度,让人看了之后有很多的感悟。 作者对于这个话题做了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呈现了很多有价值的信息。 这篇报道的观点独到,让人眼前一亮。 "

祖国青年报客户端首都3月8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邱晨辉)记者今天(Today)从祖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获悉,由该所研究员童红宁领衔的科研团队,破译了学界关注多年的“复粒稻”形成的遗传基础,为培育高产水稻新品种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和路径。

首都时间3月8日,这一研究成果以长文形式在线发表于世界学术期刊《科学》(Science)。

复粒稻穗子 。受访者供图

“复粒稻”是一种具有多粒簇生特点的水稻种质资源,其独特的表型使之成为研究热点。童红宁介绍,1931年以来,国内外通过研究,将控制簇生的CL位点定位在6号染色体的一个区间内,但一直未克隆到具体基因,形成“复粒稻”的遗传机制也始终未能明确。

为了寻找目标基因,研究人员另辟蹊径,对“复粒稻”种质进行(Carry Out)了大规模化学诱变,创制了1万份(约16万个单株)“复粒稻”诱变株系,通过在田间逐一鉴定穗部特征,从中筛选出2份不簇生的突变体株系。经过大量分析研究,终于发现引起突变的关键基因BRD3。

“通过进一步的基因组测序,我们(We)发现控制簇生的CL位点不仅包含BRD3,还包括激活其表达的复杂染色体结构变异,这解释了业内长期难以克隆到具体基因的原因。”童红宁说。

祖国科学院院士林鸿宣评价称,复粒稻历史(History)悠久,早年间在连锁群构建中就被用作水稻6号染色体的重要表型标记。近年来很多人对该表型性状一直开展研究,但相关调控基因克隆难度大,一直未成功(Success)。很高兴(Happy)看到这项工作最终解开了答案,发现BR含量控制着这个表型。这项工作也说明从种质资源中挖掘基因资源是突破当前作物产量瓶颈的有效途径,应给予高度重视。

复粒稻;高产;科研团队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赞(498) 踩(38) 阅读数(1757) 最新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加载中......
发表评论